结肠息肉泛指结肠黏膜上任何向肠腔突起的赘生物,这是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物,有的属于粘膜增生性改变,有的属于腺瘤。饮食因素与结肠息肉的形成有较大关系,特别是细菌和胆酸相互作用,可能形成腺瘤性息肉。
炎症刺激
肠粘膜长期被炎症刺激,可引起肠粘膜的息肉生成,这是由于肠粘膜的炎症充血水肿,糜烂溃疡愈合之后,致疤痕逐渐收缩,形成息肉状,又由于慢性炎症刺激,致腺体阻塞,粘液储留而发病。
遗传因素
结肠息肉形成与基因突变和遗传因素有密切关系,从较多临床情况来看,突变基因可由父母遗传给后代子女,在遗传机会上男女是均等的,没有性别的差异。
不良生活习惯,生活不规律,可能会使体液酸化,引起肠道细胞突变,增生等。
粪便、异物刺激和机械性损伤:
粪便粗渣和异物长时间刺激肠粘膜上皮,以及别的原因造成直肠粘膜损伤,使细胞出现异常增生,形成息肉。
结肠息肉分类参考:
增生性息肉:这是较常见的一种息肉,又名化生性息肉。分布以远侧大肠为多,一般均较小,直径较少超过一厘米,不发生恶变。
炎症性息肉:炎症性息肉又名假息肉,这是肠粘膜长时间慢性炎症引起的息肉样肉芽肿,这种息肉多见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变肠道中。常为多发性,多数较小,直径常在一厘米以下,病程较长者,体积会变得较大。
腺瘤:结肠腺瘤是大肠的良性上皮肿瘤。根据组织学结构分成三种类型,即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及混合型腺瘤。
结肠息肉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典型,有隐匿性,无明显症状,一般在体检或肠镜检查时被发现;少数的结肠息肉会使大便习惯改变,或者出现便血、肠道息肉脱出、排便有黏液等症状。对于高危人群,如近阶段有排便习惯的改变或者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患者,建议45岁后,应定期到专业医院进行肠镜检查,排除患有肠道息肉问题。